尸祿素飡 |
【解释】指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同“尸禄素餐”。 |
骈尸 |
骈尸 骈尸(骈屍) 堆聚的尸体。 清 曾国藩 《金陵楚军水师昭忠祠记》:“陆军进攻,水师和之,一堞未攀,骈尸山积。” |
尸鸠 |
尸鸠 尸鸠是汉语词语,是指鸤鸠。 |
灶尸 |
灶尸 灶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ào shī ,意思是指古代祭灶时作灶神替身的人。 |
尸蜡 |
尸蜡 尸蜡是指人死后,在特殊的环境下,尸体皮下 脂肪组织因皂化或氢化后形成的污黄白色的蜡样物 质,属保存型尸体的范畴。多见于浸在水中或埋在 水分丰富的泥土中的肥胖尸体。形成尸蜡的部分,呈 灰白色或黄色的脂蜡样物,有油腻感,可以压陷,但 脆而易碎,能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全身形成尸蜡 者较为少见,大多是尸体的一部分形成尸蜡。首先 形成于皮下脂肪组织,然后才会见于身体其他处的 脂肪组织,常见于四肢、臂部、面部及妇女的 |
尸变 |
尸变 (迷信说法)尸变,在中国历代资料当中,常有尸变的记载,所谓尸变是指,死尸受了某些外间因素而突然复活,但这复活的死尸已失了人性,只是一具没意识的行尸而已。这种说法在民间比较盛行,故此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中的第三篇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尸变的故事。 |
尸皮 |
尸皮 亦作“ 尸皮子 ”。詈词。指衣服。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你穿的这尸皮,不是我做的。我扯碎你的。”《儒林外史》第四回:“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见说做了夫人,好不体面!” |
尸解 |
尸解 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 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 |
尸葬 |
尸葬 尸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ī zàng ,是指葬埋尸体。 |
剖尸 |
剖尸 [dissect a body] 解剖尸体(多为病理检查) 剖尸验看 |
起尸 |
起尸 起尸又叫行尸。“行尸”(藏语“弱郎”)是指人死后再起来到处乱闯,危害活人。所谓“弱郎”既非复活也不是诈尸。 藏人们有五种处理尸体的方法,可简单的分为金(天葬)、木(树葬)、水(水葬)、火(火葬)、土(土葬)五种。 |
锉尸 |
锉尸 锉尸,拼音cuò shī ,出自《渑池会》,古代酷刑。割剐尸体。 |
尸饔 |
尸饔 尸饔 shī yōng 尸,主持、主管;饔,熟食、饭菜。 |
验尸 |
验尸 验尸亦称尸体解剖,是一个彻底检查尸体的医疗程序,以确定死亡的原因和方式并评估任何可能存在的疾病或损伤。通常由病理学家或法医等专门医生进行验尸工作。 |
尸袭 |
尸袭 shī xí ㄕㄧ ㄒㄧˊ 尸袭(尸袭) 替代。《商君书·赏刑》:“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於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 |
贰尸 |
贰尸 贰尸(贰尸) 谓祭祀时居于宾客之位,充当主祭的副手。《尚书大传》卷一下:“维十有五祀,祀者贰尸。 舜 为宾客,而 禹 为主人。乐正进赞曰:‘尚考太室之义, 唐 为 虞 宾,至今衍於四海,成 禹 之变,垂於万世之后。’” |
尸乡翁 |
尸乡翁 shī xiāng wēng ㄕㄧ ㄒㄧㄤ ㄨㄥ 尸乡翁(尸乡翁) 指 祝鸡翁 。 唐 杜甫 《催宗文树鸡栅》诗:“未似 尸乡 翁,拘留盖阡陌。” |
尸图 |
尸图 尸图(屍图) 检验尸体受伤部位的报告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检验》:“诚恐原州县检验不确,草率申报,仵作暗买尸图。” |
尸亲 |
尸亲 命案中死者的亲属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知县见二人死了,责令尸亲前来领尸。”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人命总论》:“彼尸亲者,方且扬扬返舍,以尺绳片席束其死尸。” 《红楼梦》第八六回:“独是这里的人很刁,尸亲见证都不依。” 鲁迅 《呐喊·白光》:“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经县委员相验之后,便由地保抬埋了。” |
尸次 |
尸次 古代祭祀时,尸所居的更衣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