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的意思解释,隳拼音怎么读
基本字义
隳huīㄏㄨㄟˉ
- 毁坏;崩毁:“~人之城郭。”
- 古通“惰”,懒惰。
详细解释
- 隳 huī
〈动〉
- 毁坏城墙或山头;毁坏 [destroy wall or hill;destroy]
- 隳名城。——汉· 贾谊《过秦论》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又如:隳堕(毁坏;动摇);隳突(骚扰);隳圮(倾坍;倒塌);隳名(隐姓埋名)
- 怠惰。通“惰” [be lazy]。如:隳惰(懈怠);隳慢(怠惰;怠慢)
国语词典
- 隳 huī ㄏㄨㄟ
〈动〉
- 毁坏、损毁。
- 《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
- 《文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康熙字典
【廣韻】許規切。俗隓字。【老子·道德經】故物或行或隨,或响或吹,或强或羸,或載或隳。【宋玉·高唐賦】長吏隳官。
又通作墮。【禮·月令】繼長增高,毋有壞墮。【釋文】墮亦作隳。
又【讀書通】與毀通。【荀子·富國篇】非將隳之也,說不免焉。【後漢·袁紹傳】所過毀突。【文選】作隳。
外语翻译
- 英语:to destroy; to overthrow
- 德语:notschlachten, vernichten
- 法语:détruire
说文解字
篆文。小篆則从土、隋聲也。先古籒後小篆者、是亦先二後上之例也。曷爲不入𡐦於土部而隓爲重文也。其字本从𨸏。以壞𨸏爲義。而壞城次之。故入𨸏部而𡐦爲重文也。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xuei˥; tuo˥˧
- 唐代读音: xiuɛ
- 日语读音: KUZURERU
- 韩语罗马: HYU
- 现代韩语: 휴
- 客家话: [海陆腔] fui1 tui3 [客英字典] fui1 [台湾四县腔] fi1 tui3 [梅县腔] fi1 to3
- 粤语: fai1
- 中古音: 曉母 支韻 平聲 隓小韻 許規切 三等 合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曉母 歌部 ;王力系统:曉母 歌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