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褐 |
髡褐 kūn hè 指僧人。 唐 刘蜕 《江南论乡饮酒礼书》:“﹝王公大人﹞有擎跽稽首于髡褐之前,畏敬戒慎,有终日不敢嗜酒肴,不敢近妾妇者。” |
髡薙 |
1.亦作"髠薙"。 2.见"髡剔"。 |
髡刑 |
髡刑 髡刑,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kūn xíng,是中国上古五刑之一,为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 |
髡僧 |
髡僧 因僧人不蓄发,故称。 明 顾绛 《禹陵》诗:“御香来敕使,主守付髠僧。” |
髡头 |
髡头 髡头,读音kūn tóu,汉语词汇,释义为剃去头发。 |
髡发 |
髡发 髡发(拼音:kūn-fà),是古代东胡及其后代民族的发式,是东胡系诸民族区别于匈奴系诸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古代中国南方各民族也常见此发式。 其特征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剃除,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装饰,根据性别、民族、历史时期及个人成长阶段不同,髡发有多种发式。 契丹族男子的一种发式。在古代,髡发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常用发式,按契丹习俗,契丹男子多作髡发。《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等史 |
髡釱 |
髡釱 kūn dì 剃发并带上脚镣。古代的一种刑罚。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六年》:“律坐髡釱而役者,敕黥窜以为卒。” |
髡颅 |
髡颅 kūn lú 髡颅 亦作“髠颅”。剃去头发,光头。 明 邵璨 《香囊记·起兵》:“皤皤娑娑,髠颅扰扰舞番童;络络绎绎,搥髻纷纷走胡妇。” |
髡屯 |
髡屯 条目:髡屯 |
髡首 |
髡首 释义: 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 1.剃去头发。 2.光头,指僧徒。 僧侣、和尚的通称 |
髡流 |
髡流 髡流是一个汉语词汇,亦作“髠流”。古代一种刑罚。剃去罪徒须发并流放边地。 |
髡牝 |
髡牝 髡牝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kūn pìn ,是对尼姑的蔑称。 |
髡裸 |
髡裸 髡裸,读音kūn luǒ,汉语词语,亦作“髠裸”。谓脱去衣帽,剃去头发,露顶光身。 出处于唐 高彦休 《唐阙史·崔碣》。 |
髡削 |
髡削 kūn xuē 谓受髡刑,剃去须发。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 明帝 时, 桑民 摐阳侯 坐冢过制髡削。” |
髡笞 |
髡笞 kūn chī ㄧ 亦作“髠笞”。 古代刑罚。剃去须发,鞭打身体。《后汉书·史弼传》:“诏书前后切却州郡,髡笞掾史。”《魏书·刘昶传》:“ 灵太后 召 清河王 怿 决其事,二家女髠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 敦煌 为兵。” |
髡祝 |
髡祝 kūn zhù 剃发。《新唐书·刘緫传》:“时 緫 已自髡祝,让节印,遂衣浮屠服。” |
髡簪 |
髡簪 亦作“髠簪”。 指和尚和道士。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景灵行香》:“ 绍翁 以为祖宗在天之灵,必不愿歆於异教,且市井髠簪之庸人,皆宜斥去。近者 淳祐 进书例,用僧道铙鼓前导,朝廷有旨勿用。” |
髡树 |
髡树 髡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kūn shù,是指枝叶光秃的树木。 |
髡接 |
髡接 髡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kūn jiē,是指修剪和嫁接枝条。 |
髡翁 |
髡翁 kūn wēng 亦作“髠翁”。 指老僧。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皎然 《赋得啼猿送客》云:‘万里 巴江 外,三声 月峡 深’……观其前联,平澹意长,馀皆筌句,予皆削疵,强半稍变气格。髠翁复起,可能心服否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