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衣 |
缀衣 1.帐幄。古君王临终所用。 2.借指帝王临终之际。 3.周代官名。掌管衣服,为天子近臣。 |
领衣 |
领衣 领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ǐng yī,是指清 代礼服例无衣领,另于袍上加以硬领。 |
衣食饭 |
见"衣食饭碗"。 |
铢衣 |
铢衣 铢衣是汉语词汇,拼音是zhū yī,解释为传说神仙穿的衣服。 |
襃衣博帶 |
【解释】亦作“褒衣博带”。亦作“裒衣博带”。宽衣大带。古代儒者的装束。《淮南子·泛论训》:“古者有鍪而绻领而王天下者矣……岂必襃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汉书·隽不疑传》:“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颜师古 注:“襃,大裾也。言着襃大之衣,广博之带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 韦承贻 咸光 中策试,夜潜纪长句于都堂西南隅曰:‘褒衣博带满尘埃,独上都堂纳试回!’”《 |
脂衣柰 |
脂衣柰 引证解释: 苹果的一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脂衣柰, 汉 时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可漆。” |
衣食客 |
衣食客 两晋南朝时官僚贵族、地主豪强荫庇的依附人口。衣食客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晋,太康元年(280)颁布的户调式规定了各级官僚有荫族、荫客的权利。衣食客即荫客之一,在贵族官僚庇护下获得复除,可免去承担国家赋役。各级品官荫占衣食客的具体数量是:第六品以上官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及诸低级武职皆一人。此后,东晋南朝也规定,“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六品官以上并得 |
绣衣使者 |
绣衣使者 汉武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支秘密警察,这些人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发现不法问题可代天子行事。对于这类特殊力量,汉武帝给他们冠名曰“绣衣使者”,也称作“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直指绣衣”、“直指绣衣使者”等,有时也简称“直指”。 |
闲衣 |
闲衣 指染成杂色的衣服。 亦作“间衣”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九六引《东瓯后记·夏世隆》:“因雨霁欲暮,断虹饮於宫池,渐渐缩小,化为男子,著黄赤紫之间衣而入树。 |
酒衣 |
酒衣 jiǔ yī ㄐㄧㄨˇ ㄧ 酒衣 (1).以镌镂金银为饰的酒盏。 唐 司空图 《长亭》诗:“梅雨和乡泪,终年共酒衣。” (2).酒迹渍染之衣。 |
卫生衣 |
方言。即绒衣。一种线织而表面起绒的较厚的上衣。 |
宵衣 |
宵衣 宵衣,汉语词汇,释义为天不亮就穿衣起身。 |
茶衣 |
茶衣 京剧服饰中短衣裳的一种,是专名词,实际上是用蓝布做的半身的短招褶子。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一样,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多。 |
瓦衣 |
瓦衣 中药屋游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屋游》:“瓦衣、瓦苔、瓦藓、博邪。”﹝集解﹞引 陶弘景 曰:“此古瓦屋上青苔衣也。” |
鹄衣 |
鹄衣 白衣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王 大惧之,寻见迎官玄衣人及鹄衣小吏甚多。 王 寻病薨。” |
衣禀 |
衣禀 衣禀,亦作“ 衣廪 ”。 指朝廷或官府所赐给的衣服粮食。亦泛指生活供给。 |
衣篝 |
衣篝 宋 周邦彦 《浣沙溪·黄钟》词之二:“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 宋 陆游 《岁暮》诗:“客亦自孤寂,衣篝歇残香。”参见“ 衣薰笼 ”。 |
墨惨衣 |
见"墨惨"。 |
衣饭碗 |
衣饭碗 衣饭碗,拼音yī fàn wǎn,出自《水浒传》。 |
衣袪 |
衣袪 衣服的袖口。亦泛指衣袖。《国语·晋语四》:“尔射余於屏内,困余於 蒲城 ,斩余衣袪。” 韦昭 注:“袪,袂也。”《诗·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袪兮” 唐 孔颖达 疏:“若见此君子之人,我则揽执君子之衣袪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