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谷 |
锦绣谷 锦绣谷,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春时杂英百千种,灿烂如炽,至冬初苍翠不剥,丹枫缀之,亦自满眼雕缋。”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 |
绣花 |
绣花 (刺绣)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绣花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绣花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绣花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
绣房 |
绣房 绣房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xiù fánɡ,意思是华丽的房舍。旧多指青年女子居室。 |
綦绣 |
綦绣 綦绣,拼音qí xiù,是汉语词语,是指斜纹的彩色丝织色。 |
蜀绣 |
蜀绣 (刺绣工艺)蜀绣,四川省成都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 蜀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 |
绣壤 |
绣壤 绣壤是汉语词汇,拼音是xiù rǎng,指田间的土埂和水沟。 |
组绣 |
组绣 组绣是一个汉语词语, 拼音是zǔ xiù, 是指华丽的丝绣服饰。 |
绣筵 |
绣筵 绣筵是汉语词汇,拼音是xiù yán,解释为华筵。 |
采绣 |
采绣 采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ǎi xiù,是指彩色绣品。喻华美。 |
针绣 |
针绣 针绣,又名“刺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
鸳衾绣帐 |
鸳纹的被子和绣花的帐帏。 |
滚绣球 |
滚绣球 关汉卿元曲 (正宫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
斧绣 |
斧绣 斧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ǔ xiù ,是指持斧衣绣衣。 |
绣镼 |
1.亦作"绣"。亦作"绣?"。 2.古代妇女所穿的彩色半臂上衣。 |
绣梓 |
绣梓 绣梓,是汉语词汇,读音是xiù zǐ,意思是精美的刻版印刷。 |
文绣院 |
文绣院 官署名。宋属少府监,崇宁三年(1104)置,掌编织刺绣,以供皇帝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金少府监所属有文绣署,掌绣造皇帝与妃嫔服饰及烛笼照道花卉。 《宋史·职官志五》:“文绣院,掌纂绣,以供乘舆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三月,辛巳,置文绣院。” |
衣绣 |
衣绣 衣绣,读音yī xiù,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穿锦绣衣裳。 |
绣球 |
绣球 (虎耳草科绣球属植物)绣球(学名: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 Ser. ): 为虎耳草科绣球属植物。灌木,高1-4米;茎常于基部发出多数放射枝而形成一圆形灌丛;枝圆柱形。叶纸质或近革质,倒卵形或阔椭圆形。伞房状聚伞花序近球形,直径8-20厘米,具短的总花梗,花密集,粉红色、淡蓝色或白色;花瓣长圆形,长3-3.5毫米。蒴果未成熟,长陀螺状;种子未熟。花期6-8月。 绣球花花型丰满,大而美丽,其花色能红能蓝,令人悦目怡神,是常见的盆栽 |
豸绣 |
豸绣 豸绣(1).古时,监察、执法官所穿的绣有獬豸图案的官服。明 唐顺之《谢赐银币表》:“褭号出御府之珍,永以为宝;豸绣炫天孙之锦,岂曰无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翁入,果见甥,蝉冠豸绣,坐堂上,戟幢行列,无人可通。”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四六启式》:“金飈荐菊,秋英生豸绣之香 |
绣补 |
绣补 绣补,读音xiù bǔ,汉语词语,指绣花的褥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