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独 |
岂独 《左传·成公十六年》:“君唯不遗德刑,以伯诸侯,岂独遗诸敝邑,敢私布之。”《庄子·胠箧》:“然而 田成子 一旦杀 齐 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唐 杜甫 《有感》诗之四:“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使朝廷与 夏国 欢好如初,生民重见太平,岂独 夏国 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清 黄遵宪 《四用前韵》:“岂独 汉 唐 无此祸,五洲惊怪国人狂。 |
独造 |
独造 独造,拼音dú zào,标音,释义为独创;独到 |
三独坐 |
三独坐 三独坐指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 |
唯独 |
唯独 唯独,汉语词汇,副词,基本意思为只有、孤单。 |
独夫 |
独夫 读音:dúfū (1) [bad ruler for saken by all;autocrat]∶ 独王。独夫民贼。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独夫受洪惟作威。——《书·泰誓》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wifeless man;old bachelor]∶鳏夫 |
孤独者 |
孤独者 (鲁迅创作短篇小说)《孤独者》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6年,后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 该小说讲述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 鲁迅通过这个故事表明,中国还远不具备让青年人作为自由个体可独立生存,运用其天赋,服务于社会的社会环境。 |
谨独 |
谨独 谨独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ǐn dú,基本意思是犹慎独。谓在独处时谨慎不苟。 |
独子 |
独子 独子,指一对夫妻有且仅有一个儿子。 |
独语 |
独语 (独语)1919年鲁迅在发表一组类似《野草》的散文诗时,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在效仿者日益增多之后,又有人以“独语”称之。这类作品主要时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 |
独拔 |
独拔 独拔,汉语词语, 拼音是 dú bá, 释义是出类拔萃、突出或独自攻克。 |
独霸 |
独霸 独霸,指独自霸占;称雄一时或一方。语出清 孙枝蔚 《避乱什述》诗:“昔闻鲍文才 ,任侠称独霸。” |
鹤独 |
鹤独 谓鹤性弧独 词语释义 唐 张贲 《和袭美寒夜见访》:“云孤鹤独且相亲,仿效从它折角巾。” |
孤独 |
孤独 (汉语词语)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
独体 |
独体 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大多都是简单的象形字和表意字。独体的象形字和表意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 |
独白 |
独白 (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独白,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通过人物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
无风独摇草 |
无风独摇草 (汉语词组)wú fēng dú yáo cǎo无风独摇草(无风独摇草)草名。产南方。 唐 段公路《北户录·红蝙蝠》:“又有无风独摇草,男女带之相媚。”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一·无风独摇草》﹝拾遗﹞:“ 珣 曰:‘生 大秦国 及 岭 南,五月五日采,诸山野亦往往有之。头若弹子,尾若鸟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故曰独摇……’ 藏器 曰:‘带之令夫相爱。’羌活、天麻、鬼臼、薇衔四者,皆名无风独摇草,而物不同也。” |
专独 |
专独 专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huān dú,是指专断独行。 |
鹿独 |
鹿独 鹿独是词语,拼音lù dú,释义为疲困不振。 |
合独 |
合独 hé dú 合独 谓使鳏寡结成夫妻。《管子·入国》:“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此之谓合独。” 清 方苞 《周官辨伪二》:“ 管子 合独之政,乃取鳏寡而官配之。” |
独擅 |
独擅 独擅,读音是dúshàn,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独自据有、独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