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止旛 |
见"告止幡"。 |
灵旛 |
灵旛 佛教用来供奉和装饰菩萨像、道士用以招请神灵的旌旗。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五:“灵旛七曜动,琼障九光开。”《云笈七签》卷二十:“左焕火铃,右辉灵幡,威光万里,啸命立前。” 明 孙柚 《琴心记·吟寄白头》:“修眉懒画春山样,枉灵幡绣长……不得见才郎,空孤佛心赏。” |
灵头旛 |
灵头旛 灵头旛(línɡ tóu fān),旧时安葬死者时用的白幡。 |
金旛 |
见"金幡"。 |
铃旛 |
铜铃和旗旛。古代常并用于园中﹐以驱雀护花。 |
旛兒 |
即旛胜。 |
绛引旛 |
绛引旛 亦作“ 绛引幡 ”。旗帜名。古代帝王仪仗中之赤色引旛。旛为长幅下垂之旗。 |
彩旛 |
1.亦作"彩幡"。 2.即彩胜。 |
旛胜 |
旧时立春日的装饰物。多剪纸﹑绢﹑金银箔成小旗﹑人﹑燕﹑蝶等形状﹐挂在花下﹑贴在屏风上或戴在鬓发上。亦互为馈赠。 |
罗旛 |
罗旛 宋 代新春时戴在头上的装饰物 宋 陆游 《戊午元日读书至夜分有感》诗:“强戴罗旛怯岁增,光阴堪叹捷飞腾。”参阅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春》。 |
仙旛 |
仙旛 xiān fān 仙旛 供奉神佛的旗幡。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仙旛捧,忏悔尽教指头肿,绣出鸳鸯别样工。” |
豹尾旛 |
以豹尾装饰的旗帜,用于天子仪仗。 |
银旛 |
银旛 宋 苏轼 《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之二:“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 阿咸 。” 宋 陆游 《木兰花·立春日作》词:“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明 无名氏 《四贤记·寻亲》:“叹老朽时将阖棺,最堪憎头上银幡。” |
草里旛竿 |
1.比喻做人能屈能伸,窘困则屈,显达则伸。 |
旛盖 |
旛幢与华盖。 |
呪旛儿 |
呪旛儿 呪旛儿,读音为zhòu fān ér,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旧时祛邪除害的仪式中所用的一种旗子。 |
魂旛 |
魂旛 魂旛亦作“ 魂幡 ”。旧时办理丧事时用以招魂或引导亡魂的旗,长方形,下垂。 |
旌旛 |
旌旛 旌旛,是汉语词汇,读音是jīng fān ,出自《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
引魂旛 |
一种垂直悬挂的旗子,丧葬时用以招引鬼魂。 |
旛旂 |
1.旌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