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 |
儒风 儒风(儒风) 儒家的传统、风尚。《南齐书·陆澄传》:“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 唐 韩愈 《奉酬天平马十二仆射见寄之作》:“威令加 徐 土,儒风被 鲁 邦。” |
舌戰羣儒 |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示例】诸葛亮~,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
樸儒 |
朴儒 pǔ rú 朴儒(朴儒) 务实之士。 晋 陆机 《长安有狭邪行》:“鸣玉岂朴儒,凭轼皆俊民。” |
道儒释 |
道儒释 条目:道儒释(道儒释) 引证解释: 道家、儒家和佛家的合称。 唐 郑仁表 《左拾遗鲁国孔府君墓志铭》序:“《易》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善之教必阐於道儒释,释固无嗣,皇家公家,道儒之馀庆也。” |
鄙儒 |
鄙儒 鄙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ǐ rú,是指拘执、不达事理的儒生。 |
犬儒 |
犬儒 犬儒,原指古希腊抱有玩世不恭思想的一派哲学家,后来泛指玩世不恭的人,尤指知识分子。 自由学派因其创始人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在一个名叫居诺萨格(Kunosarges)的体育场中讲学而得名。因为Kuno就是希腊语“狗”的意思。同时,“自由”这词也标志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
儒贵 |
儒贵 儒贵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为世所重的名儒。 |
儒谨 |
儒谨 温良谨厚。《魏书·儒林传·张伟》:“讲授乡里,受业者常数百人。儒谨泛纳,勤於教训,虽有顽固不晓,问至数十, 伟 告喻殷勤,曾无愠色。” |
通儒 |
通儒 通儒,拼音 tōng rú,出自《尉缭子·治本》。 |
拘儒 |
拘儒 褊狭。《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急登贤之举,虚降己之礼,於是处士鄙生,忘其拘儒,拂巾衽褐,以企旌车之招矣。” 李贤 注:“拘儒,犹褊狭也。” |
文儒 |
文儒 文儒(wén rú)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儒者中从事撰述的人,出自《论衡·书解》。 |
儒典 |
儒典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儒典佛经,讨论既毕;清回馀论,移向道门。” 明 焦竑 《焦氏笔乘·支谈中》:“然儒典中绝未有此论。” |
鸿儒 |
鸿儒 鸿儒,指博学的人。鸿是一种体积硕大的鸟,故有大的意思;儒原为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一批知识分子,后来泛指学者,读书人。 |
儒流 |
儒流 儒流,汉语词汇。 拼音:rú liú 释义:儒士之辈。 |
儒服 |
儒服 儒服是指儒家传统上周朝到明朝的儒者服装深衣,戴章甫之冠。鲁国是儒家的发祥地,其国多儒士。全鲁国人都穿儒服。但孔子则对否认儒服的存在。墨子以为儒者知行之不在服。汉初儒生仍通服儒服,叔孙通第一次见刘邦就以儒服为礼。 与儒服相对的是短衣剑服。 儒服在汉文化圈影响十分广泛,近千年以来日本、朝鲜、越南的儒者均以儒服为礼服。 |
儒侣 |
1.儒门友好。 |
朱儒 |
1.身材特别矮小的人。 2.古代权贵好以朱儒为倡优取乐,故亦指朱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 3.借指未成年的人。 4.蹲跪在梁上短柱上的小木人。 |
儒品 |
儒品 rú pǐn 儒品 儒士之辈。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臣实儒品,谬掌天宪。” |
儒儒 |
儒儒 《儒儒》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局促貌,出自元 杨奂 《东游记》。 |
儒教 |
儒教 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尊孔子为先师,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故孔子亦被尊为儒教圣教主。 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儒教拥戴神权,认为皇权至上。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