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解释 |
---|---|
俚歌 | 俚歌 民间的通俗歌谣,特指莆仙俚歌。莆仙俚歌也叫“梆鼓咚”、“咚鼓当”、“咚鼓”。是流行于莆仙方言区的一种说唱曲种。属于渔鼓道情一脉。原为瞽者四处飘零、卖艺为生,后由于群众非常喜爱,常在桥头、巷口、庭前、楼下围坐说唱,渐渐变为群众自唱自娱的一种演唱形式。常由业余作者编写歌词,演唱时以筒板、渔鼓为伴奏乐器。唱词是七言韵式,没有散说,内容多是来自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俚歌曲目甚多,现存约百余种,有长篇叙事诗 |
俚辞 | 俚辞 俚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ǐ cí ,是指粗俗浅陋的辞语。 |
俚柔 | 俚柔 俚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ǐ róu,是南诏语“百姓”的音译。 |
庸俚 | 平庸粗俗;不高雅。 |
俚醫 | 俚医 lǐ yī 俚医(俚医) 医术粗浅的民间医生。 宋 陆游 《游昭牛图》诗:“俚医灌药美水草,老巫诃禁祓不祥 |
凡俚 | 凡俚 凡俚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án lǐ,是指庸俗。 |
俚俗 | 俚俗 俚俗,汉语词汇。 拼音:lǐ sú 释义:1、世俗;民间。2、粗俗,不高雅; |
俚语 | 俚语 俚语(lǐyǔ),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节传·王彦章传》中记载,“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俚语亦作里语、俚言。外语中俚语:slang; slang expression 指的是粗俗的口语,常带有方 |
俚子 | 俚子 lǐ zǐ ㄌㄧˇ ㄗㄧˇ 俚子 古代对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 交州 夷名曰俚子。俚子弓长数尺 |
俗俚 | 俗俚 sú lǐ 俗俚 【释义】通俗或粗俗。 【出处】《红楼梦》第一○四回:“若祭别人,胡乱却使得;若是他断断俗俚不得一点儿的。” 沈从文 《老实人》:“把书看一阵,随意翻,从龟甲文字到一种最近出版的俗俚画报,全都看。” |
俚曲 | 俚曲 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区之一。聊斋俚曲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 |
乡俚 | 乡俚 乡俚 乡野俚俗。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
俚说 | 俚说 注音 lǐ shuō 俚说 解释 民间的说法。 宋 苏轼 《仇池笔记·日月蚀》:“梅圣俞作《日蚀诗》,云食日者三足乌也。此因俚说以寓意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果报·现报》:“今詈人有现世报之说,意为俚说耳,不知竟有其事。” |
下俚 | 下俚 下俚,读音xiali,汉语词语,解释为乡下。 |
質而不俚 | 【解释】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出处】《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示例】《孔雀东南飞》~,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 |
俚鄙 | 粗俗,不文雅。 |
俚人 | 俚人 俚人,是隋唐后北方人对岭南一带土著人的称谓。秦汉文献称越人(粤人),隋唐文献改称俚人。“后再经朝代更迭、中原人南迁以及文化融合,俚人逐渐演化成为今汉民族。文化上,俚人先民传承了中原文化融入本土海洋文化,融汇成了独树一格的岭南文化。 古俚人是文明创造的先行者。在饮食方面,古俚人“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是“干栏式房屋”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古俚人对中华民 |
浅俚 | 浅俚 浅显粗俗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 宋 人赞 坡 ‘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岂笔之於书,浅俚若是乎?”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三月十五日》:“然观教会中所刊《新》、《旧约》等书,其假托附会,故神其说,虽 中国 之小说若《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书,尚不至如此浅俚也 |
俚惡 | 俚恶 lǐ è 俚恶(俚恶) 粗俗;粗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苏子美雪诗》:“ 子美 诗极为 欧阳 所推,与 石曼卿 、 梅圣俞 齐名,而其俚恶乃至此,何耶 |
巴俚 | 巴俚 巴俚,汉语词汇,拼音bā lǐ ,意思是巴地民间歌谣。 |
Copyright © 2022-2024 汉字大全www.hanz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