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的意思解释,愧拼音怎么读
基本字义
愧kuìㄎㄨㄟˋ
- 羞惭:羞~。惭~。~色。~怍(惭愧)。~疚。~赧(因羞愧而脸红)。~悔。问心无~。
详细解释
- 愧 kuì
〈动〉
-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 同本义。同“媿” [ashamed]
- 小则如愧。——《礼记·儒行》
- 尚不愧于屋漏。——《诗·大雅·抑》
- 不愧于人。——《诗·小雅·何人斯》
- 虽颜惭未知心愧。——《魏书·列女传》
- 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 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 能不愧老人之言否。——清· 周容《芋老人传》
- 下恐愧吾师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 兼愧贵家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又如:愧心(内心惭愧);愧悔(惭愧后悔);愧服(衷心佩服他人,自惭不如);愧灼(极言惭愧之意);愧天作人(上愧对天理,下愧对人事)
- 折辱人;使羞惭 [ashame]
- 昭王闻之,欲愧之以辞。——《战国策·齐策》
- 又如:愧辱(羞辱)
- 责人罪咎 [blame]
-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礼记·表记》。注:“病、愧谓罪咎之。”
国语词典
- 愧 kuì ㄎㄨㄟˋ
〈动〉
- 因理亏或做错事,而感到难为情。
- 如:「惭愧」、「愧不敢当」。
-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 明·宋濂〈秦士录〉:「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
-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惭。
- 《礼记·表记》:「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季孟尝折愧子阳而不受其爵。」
- 辜负、对不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形〉
- 羞惭。
- 如:「面有愧色」。
康熙字典
【廣韻】俱位切【集韻】基位切,𠀤音騩。【爾雅·釋言】慙也。【詩·大雅】尚不愧于屋漏。【皇極經世】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 本作媿,从女。或从恥省作聭。亦作謉𦞙。
外语翻译
- 英语:ashamed, conscience-stricken
- 德语:beschämt (Adj)
- 法语:honteux,confus
说文解字
媿或从恥省。按卽謂从心可也。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kʰuei˥˧
- 唐代读音: *gyuì
- 日语读音: HAJIRU
- 韩语罗马: KOY
- 现代韩语: 괴
- 客家话: [沙头角腔] kui5 [梅县腔] kwi3 [陆丰腔] kui5 [客英字典] kwui3 [东莞腔] kui3 [客语拼音字汇] kui3 [宝安腔] kui3 [海陆腔] kui3 [台湾四县腔] kui3
- 粤语: kwai3 kwai5
- 近代音: 見母 齊微韻 去聲 貴小空;
- 中古音: 見母 至韻 去聲 媿小韻 俱位切 三等 合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灰部 ;王力系统:見母 微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