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zhèng lùn] 政论 政论指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的评论。
1、 这则文字既及地理,又是政论,言之有物,正气凛然,是掷地有声的好文章。
2、 直到本周之前,被侵入手机邮箱的人似乎都是名流、政论家、政坛人士以及其他记者,这类人在英国人心目中或许都是罪有应得。
3、 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会来自民意调查者、政论家或政治家。
4、 目前执政的国大党拒绝了他想连任五年的要求,政论家说该党只想提名对自己忠诚的人。
5、 摘要政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应该开展关于政论文文体翻译的讨论与研究.
6、 由于“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文体强烈的政论色彩,所以在结构方面潜在地存在着“辩难体”的特征。
7、 第一章,分析王韬的政论文,关注其产生的时代条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8、 作为一代文坛宗匠,欧在他诗文中议政论道,表现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9、 同那些沉溺于新闻和政论中的人们几乎每时每刻加诸于自己精神上的痛苦相比,那些施虐受虐狂对自己的身体所做的一切完全算不得什么。
10、 政论家说这是已掌权近五十年的将军们统治合法化的骗局。
11、 不经心的报纸读者不会喜欢每天都有政论文章.
12、 摘要殷海光是政论家,又是教育家,论政之中发表过不少论教文字,尤其是论述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文字.
13、 章士钊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14、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编辑、记者、出版家和政论家,在新闻事业上取得过巨大的成就。
15、 直到这个星期,受害者似乎是些名人、政论家、政治家和其他记者,那种在英国人心中被认为罪有应得的人。
16、 书,报导,政论,政策白皮书,传单,决策建议,危机处理方案,都要写.
17、 他质问政论家:“你会把你的妻子送到这样的医院吗?”。
18、 梁启超近代中国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
19、 蒋廷黻是著名的史学家、政论家和外交家。
20、 他没接见他们,而去见了政论家。
21、 但是她说,还有无数的家庭依旧因债务被抓去干活,政论几乎不能提供帮助.
22、 汉代一些政论家经常痛心疾首地谈到农民‘背本趋末‘,其实这正是农民为了解决生计困难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23、 有些人,就连儿童文学都能使他们腐化,他们带着特殊的乐趣阅读《诗篇》和《索洛门寓言》里那些挑动人心的章节。政论家律师医生等,摸透人类罪恶的全部秘密,却并不以不道德出名;现实主义作家常常比寺院方丈更有道德。契诃夫
24、 宋教仁是近代中国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和丰富学识的杰出政论家。
25、 这一办刊理论回归了言论自由的本位,一定程度上纠正以往政论刊物过于注重宣传的弊病,在期刊学上有重要意义。
26、 宋教仁是近代中国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名颇具学识和涵养的政论家。
27、 从个人生活经历上看,金庸明显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成功报人、政论家的查良镛与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
28、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再到波利比乌斯的混合宪政论,政体都处于思想的核心位置。
29、 为孙中山代笔撰述《发刊词》,并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排外与国际法》等系列政论檄文,阐发革命纲领,与《新民丛报》之保皇论调论战。
30、 在他任知制诰期间,有一个朋友叫陈绎,当时任集贤校理,陈绎为政论事,不避*贵,专抑豪强。
31、 后来得卫青举荐,武帝当日召见,见其政论过人,破格任用。
32、 他们创办了多种刊物,像《新民丛报》、《政论》、《国风报》,极力鼓吹君主立宪,这一派在体制内深得人心,尤其是在野的士绅阶层如张謇、汤寿潜等人。
33、 东汉有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均是博陵安平人。
34、 世凯羁滞幽燕,不获饫闻政论,伊人秋水,寤寐交萦……兹遣范君静生、张君真吾两员莅鄂上候起居,并呈小影,一如世凯躬陪盛宴,亲挹雄谈。
35、 文章写道,发挥政论文体统一思想、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作用,是党报的光荣传统,也是解放军报的传统优势。
36、 而今看来,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并没有改辕易辙,蔡英文本人也没有什么创新思路,议政论事仍然是为反对而反对,有失众望。
37、 1902年,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连续发表政论文章,“新民说”由此产生。
38、 直到落马前,杜善学依旧勤于撰写政论文章、依旧密集公开露面,曾有人注意到,他特有的扫帚眉的尾端,已经变白了。
39、 文学家、政论家,最近宣称“我归隐了,息交绝游,潜心写作。
40、 放弃参选本届前镇小港区“立委”的陈致中,曾在无党籍高雄市议员郑新助节目代班主持广播政论节目达4年半时间,今天开始主持每周五天的带状节目。
41、 ***所说30年前拜读先生崇论宏议,是指蓝公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在《国民公报》连续发表的多篇政论。
42、 《河南》刊登的政论文章,今天看来,其观点不无偏颇,但犀利豪迈之气,仍粲然可观。
43、 几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官方已设置了供人们议政论事的“诽谤之木”。
44、 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讳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4 汉字大全www.hanz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