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峰江上山,乾坤尔阔我中间。
此心顿著秋豪愧,久矣颜衰鬓发斑。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昆仑悬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协胁,鹿何膺之?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鳏?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循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辠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朝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佑?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昆仑悬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协胁,鹿何膺之?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鳏?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循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辠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朝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佑?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
翻译
请问:远古开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给后代?
天地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够探究其中原因?
大气一团迷蒙无物,凭什么将它识别认清?
白天光明夜日屯黑暗,究竞它是如何安排?
阴阳参合而生万物,何为本源何为演变?
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量度?
如此规模巨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造?
斗柄的轴绳系在何处?天极遥远延伸到何方?
八个擎天之柱撑在哪里?大地为何低陷东南?
天的中央与八方四面,究竟在哪里依傍相连?
边边相交隅角众多,有谁能统计周全?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十二区域怎样划分?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列陈究竟何如?
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夜晚在蒙汜栖息。
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然能够死而再重生?
对月亮有什么好处,而有玉兔在其腹中?
神女女岐并没有丈夫,为何会有九个儿子?
伯强之神居于何处?天地和气又在哪里?
关闭什么门使得天黑?开启什么门使得天亮?
东方角宿还没放光,太阳又在哪里匿藏?
如果鲧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仍将他推举?
既然都说没有可担忧,为何不让他尝试?
太阳的运行靠鸱龟或曳或衔,鲧有什么神圣德行?
治理川谷马上大功告成,尧帝为何对他施刑?
长久将鲧禁闭羽山,为何三年还不放他?
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怎样变化?
继承前人未竟事业,终于完成先父遗志。
为何继承前任遗绪,所用谋略却不相同?
洪水如渊深不见底,怎样才能将它填平?
土地肥瘠可分九等,怎样才能划分明白?
应龙如何以尾画地?河海如何顺利流通?
鲧经营了哪些事业?禹是什么使他事成?
共工勃然大怒,东南大地为何侧倾?
九州大地如何安置?河流山谷怎样疏浚?
水流东海总不满溢,谁又知这是什么原因?
东西南北四方土地,哪边更长哪边更多?
南北形成狭长地势,长出地方有几何?
昆仑山上玄圃仙境,它的居住在哪里?
山中还有增城九重,它的高度有几里?
昆仑山的四面门户,什么人物由此出入?
西北两面大门敞开,什么气息通过此处?
太阳光辉怎会有哪里照不到,何需烛龙用其神光照耀?
羲和的神车尚未出行,若木之花为何便大放光芒?
什么地方冬日常暖?什么地方夏日寒凉?
什么地方有岩石成林?什么野兽能把话讲?
哪有着无角虬龙,背着熊罴游乐从容?
雄的虺蛇九个头颅,来去迅捷生在何处?
不死之国哪里可找?长寿之人持何神术?
萍草蔓延叶分九叉,枲麻长在哪儿开花?
一条长蛇吞下大象,它的身子又有多大?
黑水之地玄趾之民,还有三危都在哪里?
延年益寿得以不死,生命久长几时终止?
奇形鲮鱼生于何方?怪鸟鬿堆长在哪里?
后羿怎样射下九日?日中之乌如何解体?
大禹尽力成其圣功,降临省视天下四方。
哪儿得来涂山之女,与她结合就在台桑?
怜爱涂山女与之匹配,儿子诞生得到继嗣。
为何嗜欲与人相同,求欢饱享一朝之情?
启代伯益作了国君,终究还是遇上灾祸。
为何启会遭此忧患,身受拘囚又能逃脱?
都是勤谨鞠躬尽瘁,没有损害他们自身。
为何伯益福祚终结,禹的后嗣繁荣昌盛?
夏启急于朝见天帝,得到《九辩》《九歌》乐曲。
为何贤子竟伤母命,使她肢解满地尸骨?
帝尧派遣夷羿降临,变革夏政祸害夏民。
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洛嫔?
持有宝弓珧弧套着上好的扳指,前去把那巨大的野猪射猎追赶。
为何羿将肥肉献上蒸祭,天帝心中却并不以为善?
寒浞娶了羿妃纯狐氏女,又迷惑她合伙把羿谋杀。
为何羿能射穿七层皮革,却被其妻与浞合力杀戮?
道路险阻,向西而行,山岩重重,如何穿越?
鲧将身躯化为黄熊,巫师如何使他复活?
地上都已播种黑泰,芦苇水滩也已开垦经营。
为何鲧遭驱逐如同四凶,难道他真的恶贯满盈?
嫦娥白虹披身作为衣饰,为何打扮得如此堂皇?
从何处得到不死之药,却又不能长久保藏?
天的法式有纵有横,阳气离散就会死亡。
大鸟金乌多么肥壮,为何竟会体解命丧?
雨师蓱翳号呼下雨,他是怎样使雨势兴盛?
有着驯良柔顺体质,鹿身风神如何响应?
巨鳌背负神山舞动四肢,神山怎样才能安然不动?
龙伯巨人舍弃舟船行走陆地,又是怎样将灵龟钓离大海?
浇来到嫂子门口,他对嫂子有何要求?
为何少康驱赶猎犬,趁机就能将他斩首?
女歧借着缝补衣服,而且与浇同宿一房。
为何错砍女歧首级,使她亲身遭遇祸殃?
浇策划整顿军旅,如何制造甲胄使其坚固?
讨伐斟寻倾覆其船,他用何种方法取胜?
夏桀出兵讨伐蒙山,所得的好处又是什么?
妺嬉为何如此恣肆淫虐?商汤怎能将其无情放逐?
舜对成家十分忧愁,父亲为何让他独身?
帝尧不告诉舜父,二妃如何与舜成亲?
从其最初的发展,谁能预料到后来?
玉台十层奢侈至极,当初有谁将其看透?
舜帝友爱依从他的弟弟,弟弟还是对他加害。
为何身上涂满狗粪,就能避免危险状况?
古公亶父之时,吴伯是为让避王季,因而在霍山之下停留。
谁能想到此中缘故,全因这两个哥哥让贤于弟弟?
以鹄羹玉鼎进献美馔,商汤君王欣然受用。
为何接收伊尹之计图谋伐桀,便能使桀终于走向灭亡?
商汤降临俯察四方,巧遇赏识贤臣伊尹。
为何桀在呜条受罚,黎民百姓欢欣异常?
简狄深居九层瑶台之上,帝喾怎能对她中意欣赏?
玄乌高飞送来其卵,简狄如何便有身孕?
王亥秉承王季美德,以其父亲为善德榜样。
为何终遭有易之难,落得只能放牧牛羊?
王亥在有易持盾跳舞,如何能把女子吸引?
有易女子丰腴细润,如何保养如此体态?
这有易国的放牧者,又在哪里遇到女子?
凶器袭来王亥被杀,女子究竟如何得以保存性命?
王恒秉承王季美德,哪里得到其兄的牛羊?
却又为何远至班禄,不到清晨便及时回返?
黄昏时分追寻细微痕迹,有易国仍然不得安宁。
为何众鸟集于树丛,女子仍与王恒幽会淫乱?
王亥昏乱与弟共为淫虐,王亥被杀也正因如此。
为何与善变的有易女子淫乱,他的后代却反而盛昌不绝?
成汤出巡东方之地,一直到达有莘氏之地。
本想求得奴隶伊尹,如何却又能得贤淑美妻?
莘国女采桑伊水边,空桑树中拾到小儿伊尹。
有莘国君为何又心起厌恶,把他作为陪嫁礼品?
汤从囚地重泉出来,究竟他有什么大罪?
难忍耻辱起而伐桀,是谁挑起这场是非?
诸侯请盟约定甲子日清晨,为何都能守约如期?
王师如苍鹰威武成群高飞,谁使他们同心会集?
武王将纣王裂体斩首,周公姬旦却并不赞许。
为何亲自为武王谋,奠定周朝后又发叹息?
上天将天下授予殷商,纣的王位是如何施与?
等到殷朝兴起又使他灭亡,他的罪过又是什么?
诸侯踊跃兴起军队,武王如何动员他们?
军队并进击敌两翼,他又如何指挥大兵?
昭王盛治兵车出游,到达南方楚地才止。
最后得到什么好处,难道只是迎来白雉?
穆王御马巧施鞭策,为何他要周游四方?
他的足迹环绕天下,有些什么要求愿望?
妖人夫妇牵挽炫耀,为何他们呼号街市?
幽王究竟杀的是谁?哪里得来这个褒姒?
天命从来反复无常,何者受惩何者得佑?
齐国桓公九合诸侯,最终受困身死尸朽。
那个殷商纣王自身,是谁使他狂暴昏乱?
为何厌恶辅佐的忠良,而听任小人谗谄?
比干有何悖逆之处,为何遭受压制打击?
雷开惯于阿谀奉承,为何给他赏赐封爵?
为何贤臣品德虽同,却遭受不同结局?
梅伯受刑剁成肉酱,箕子装疯消极避世。
后稷原是嫡生长子,帝喾为何将他憎恨?
将他扔在寒冰之上,鸟儿为何覆翼送暖?
为何长大仗弓持箭,善治农业怀有奇能?
出生既已惊动上天,为何后嗣繁荣昌盛?
西伯姬昌八九十岁,仍然执鞭受命作牧。
是怎样撤除岐地社庙,承受天命享有殷国?
祖先携宝迁居岐山,如何能使百姓前来依傍?
殷纣已受妲己迷惑,劝谏之言又有何用?
纣王赐他亲子肉酱,西伯心痛告祭于天。
为何纣王亲受天罚,殷商命运仍难挽救?
太公吕望在店中卖肉,姬昌为何能辨贤能?
听到挥刀振动发声,文王为何大为欢喜?
武王姬发诛纣灭商,为何抑郁不能久忍?
抬着文王灵牌发动战役,为何充满焦急之情?
太子申生自缢而死,究竞为了什么缘故?
既然已经惊天动地,又有谁能心怀畏惧?
上帝既降下天命,为何王者却不谨慎修德?
既然已经统治天下,为何又被他人取代?
初把伊尹视作小臣,后来用作辅政宰相。
身为商汤辅佐大臣,为何死后荣获宗庙配享?
阖庐有功寿梦之孙,少年遭受离散之苦。
为何壮年奋厉勇武,能使他的威名远布?
彭祖烹调雉鸡之羹,为何帝尧喜欢品尝?
得享高寿年岁太多,为何竞有那么久长?
周代王朝共公治民,厉王君主为何发怒?
国人生命原本微贱,自卫力量为何牢固?
惊于妇言不再采薇,白鹿为何将其庇佑?
北行来到回水之地,一起饿死何乐可为?
哥哥拥有善咬猛犬,弟弟又打什么主意?
一百辆车换一条狗,交易不成反失禄米。
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
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
伏身藏匿洞穴之中,还有什么事情要讲?
楚求功勋兴兵作战,国势如何能够久长?
悔悟过失改正错误,我又有何言词可陈?
吴王阖庐与楚争国,我们久已被他战胜!
环绕穿越里社丘陵,为何私通之人却生出令尹子文?
我曾告诉贤者堵敖,楚国将衰不能久长。
为何他能杀君自立,忠名更加显著光大?
注释
1.遂:往。
2.传道:传说。
3.上下:指天地。
4.冥昭:指昼夜。瞢(méng)暗:昏暗不明的样子。
5.极:穷究。
6.冯(píng)翼:大气鼓荡流动的样子。象:本无实物存在的只可想象的形。
7.时:通“是”,这样。
8.三合:参错相合。三,通“参”。
9.化:化生。
10.圜(yuán):天体。九重:九层。
11.功:事。
12.斡(guǎn):转轴。维:绳。
13.天极:天的顶端。加:安放。
14.八柱:古代传说有八座大山做支撑天空的柱子。当:在。
15.九天:指天的中央和八方。际:边界。
16.属:连接。
17.隅:角落。隈(wēi):弯曲的地方。
18.沓(tà):会合,指天地相合。
19.十二:指古天文学家把天划分的十二区,每区都有星宿做标记。
20.蒙汜(sì):古代神话中太阳在晚上停住的地方。
21.明:天亮。晦:夜晚。
22.夜光:月亮。德,德行,一说通“得”,得以。
23.顾菟(tù):菟,即“兔”,“顾菟”是月中的兔名,闻一多认为即蟾蜍。
24.女岐:或作“女歧”,神话中的神女,没有丈夫而生了九歌孩子。合,匹配。
25.取:得,生。
26.伯强:大厉疫鬼。
27.惠气:和气。
28.阖(hé):关闭。
29.角宿(sù),二十八宿(xiù)之一,东方青龙的第一宿,由两颗星组成,夜里出现在东方,古代传说两颗星之间为天门。
30.曜(yào)灵:太阳。
31.任:胜任。汩:治理。鸿:通“洪”,洪水。
32.师:众人。尚:推举。
33.佥(qiān):皆。
34.课:考察。行:用。
35.鸱(chī)龟曳衔:高亨(hēng)先生认为大概是古代神话,鲧(gǔn)治水的时候,有鸱龟引路,去偷息壤,鲧就听从他们。鸱,一种鸷(zhì)鸟,猫头鹰之类。曳,牵引。衔,马口铁。
36.顺欲:符合要求。
37.帝:帝舜。刑:诛罚。
38.遏:禁闭。羽山:神话中的山名。
39.施:通“弛”,释放。
40.伯禹:即禹,禹称帝前被封为夏伯,所以又称为伯禹。愎(bì)鲧:从鲧腹中生出来。
41.纂:继续。就:跟从。绪:事业。
42.考:父亲。
43.窴(tián):通“填”。
44.方:分。九则:指九州岛,一说分土田为九等。
45.坟:划分。
46.应龙:有翅膀的龙,传说大禹治水时,有应龙用尾巴划地,禹就依此挖通江河,导水入海。
47.厉:通“历”。
48.康回冯怒:康回即共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冯怒,大怒。冯,通“凭”,满。《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夫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9.墬(dì):古“地”字。
50.九州:传说禹治水后把天下分为九州。错:通“措”。
51.洿(wū):深,一说挖掘。
52.椭:狭而长。顺:与椭同义。
53.衍:余。
54.悬圃:古代神话中的地名,在昆仑山顶和天相通的地方。
55.其尻(kāo)安在:问的是昆仑山上的悬圃,它的麓尾在哪里。尻,尾。
56.增城:神话中的地名,在昆仑山上。九重:九层。
57.四方之门:昆仑山四面的门。
58.从:出入。
59.辟启:打开。
60.日安不到:什么地方太阳照射不到。
61.烛龙:神话中的神,《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神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为烛龙。”
62.羲和:传说中替太阳驾车的神。扬:扬鞭。
63.若华:若木的花,若木传说生长在日入的地方。
64.何兽能言:王逸《章句》:“言天下何所有石木之林,林中有兽能言语者乎?”
65.虬(qiú):神话中的无角龙。
66.虺(huǐ):毒蛇。
67.倏(shū)忽:往来飘忽。王逸《章句》:“虺,蛇别名也。倏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
68.不死:长生不死。《山海经·海外南经》载:“不死民在交胫国东,其人黑色,长寿不死。”
69.长人:指防风氏。《国语·鲁语下》记载,防风氏身长三丈,守封嵎山,禹会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到,被禹杀死,骨节装满一车。
70.靡蓱(蓱):一种奇怪的萍草。蓱,通“萍”。九衢:一个靡蓱叶分九个叉。
71.枲(xǐ):麻的别名。高亨先生《楚辞选》:“靡蓱生花和麻花相像,所以叫做‘麻蓱’,音转而成‘靡蓱’。这种奇怪的植物,在什么地方呢?”
72.一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73.黑水:水名。玄趾:地名。
74.三危:山名。《尚书·禹贡》记载:“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75.延:长。《穆天子传》说:“黑水之阿,爰(yuán)有木禾,食者得上寿。”《淮南子·时则训》也说:“自昆仑绝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
76.鲮(líng)鱼:神话中的怪鱼。《山海经·海内北经》载:“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77.鬿(qí)堆:神话中的怪鸟。《山海经·东山经》载:“北号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堆,通“隹(zhuī)”,隹同“雀”。
78.羿:神话传说中善于射箭的英雄人物。《淮南子·本经训》载,唐尧时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空,把草木禾稼都晒焦了,尧命羿射落了其中的九个,替人民解除了严重的旱灾。彃(bì):射。乌:乌鸦,指古代神话传说中太阳里面的三足乌。
79.解羽:指太阳被射落,里面三足乌的羽翼散落下来。
80.力:精力。献:贡献。功:指治水功业。一说“之”犹“用”,“之力”与“献功”对文。
81.降省:下来视察。
82.嵞(tú):即“涂”。涂山,地名,其所在有数说,皆有文献依据。
83.通:通“婚”。台桑:古地名。
84.闵:忧。妃:配偶。匹合:婚配。
85.厥身是继:继,继嗣。王逸《章句》:“言禹所以忧无妃匹者,欲为身立继嗣也。”
86.胡:为什么。维:语助词。
87.快:快意。鼌饱:鼌(zhāo)即“朝”,一朝饱食,比喻一时的快乐。王逸《章句》:“言禹治水道娶者,忧无继嗣耳。何特与众人同嗜欲,苟欲饱快一朝之情乎?故以辛酉日娶,甲子日去,而有启也。”
88.启:禹的儿子。益:启的贤臣,禹曾选定他继承帝位。后:君主。
89.卒:通“猝”。离,通“罹”,遭受。蠥(niè):忧患。
90.惟:通“罹”。
91.而能拘是达:益、启的传说较多,闻一多《《天问》屈原 古诗疏证》说:“案《《天问》屈原 古诗》似谓禹死,益立,启谋夺益位而事觉,卒为益所拘,故曰‘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启卒脱拘而出,攻益而夺之天下,故曰‘何启罹忧而能拘是达’也。”达,逃脱。
92.射鞫(jū):解说甚多,金开诚《楚辞选注》以为泛指武器,意思是说在启和益作战时,益的部下都向启交出武器,而对启无所伤害。
93.后益:即益,因做过君主,所以叫后益。作:通“祚”,帝位。革:革除。
94.播降:指繁荣昌盛。播,通“蕃”。降,通“隆”。
95.棘(jí):急。宾:朝见。商:“帝”字之讹。《山海经·大荒西经》:“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96.屠:裂剥。
97.而死分竟地:竟,委,抛弃。王逸《章句》:“言禹(片畐)(注:古体字,现已废弃)剥母背而生,其母之身,分散竟地,何以能有圣德,忧劳天下乎?”
98.帝:天帝。降:派下。夷羿:东夷有穷国的君主,擅长射箭,驱逐夏太康,自立为君,后被寒浞杀死。
99.革孽:变革夏政,祸害夏民。
100.雒(luò)嫔(pín):洛水的美女,即宓妃。
101.冯:挟。珧(yáo):蚌蛤的甲壳,用以修饰弓的两头,这里指弓。利:用。决: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象骨做成的用以钩弦的套子。
102.封:大。
103.蒸:冬祭。膏:肥美的肉。
104.后帝:天帝。若:顺悦。
105.浞(zhuó):即寒浞,传说是羿的相,谋杀羿而自立为君。纯狐:羿的妻子。
106.眩:迷惑。妻:指羿妻。爰:于是。王逸《章句》:“言浞娶于纯狐氏女,眩惑爱之,遂与浞谋杀羿也。”
107.射革:传说羿力大善射,能射穿七层皮革。
108.交:合力。吞:消灭。揆:计谋。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像羿那样能射穿七层革的人,怎么会被寒浞一伙人合力算计吞灭呢?
109.阻穷西征,岩何越焉:西征:西行。越:度越。王逸《章句》:“言尧放鲧羽山,西行度越岑岩之险,因堕死也。”这两句指鲧被放逐羽山之野所行经的险途。
110.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活,复生。王逸《章句》:“言鲧死后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岂巫医所能复生活也?”
111.秬(jù)黍:黑黍。
112.莆(pú):即“蒲”,水草。雚(huán):通“萑(huán)”,芦类植物。营:耕种。全部耕种黑黍等庄稼,就在原来长满蒲苇的地方开垦耕种。
113.由:原因。并投:一起放逐,传说与鲧一起被放逐的还有共工、驩兜、三苗。
114.疾:罪行。修盈:指罪行极多。
115.白蜺(ní)婴茀(fú):蜺,同“霓”。婴,缠绕。茀,曲。闻一多《《天问》屈原 古诗疏证》:“傅斯年、郭镂冰、童书业皆以嫦娥偷药事说此问,确不可意。言姮娥化为白婗,曲绕于堂上,因窃药以去也。臧读藏,言羿既得灵药,何以不能深固藏之哉?”
116.天式:自然的法则。从横:即“纵横”,指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117.阳:阳气。
118.大鸟何鸣:大鸟指王子侨尸体变成的大鸟。王逸《章句》:“崔文子取王子侨之尸,置之室中,覆之以弊篚(fěi),须臾则化为大鸟而鸣,开而视之,翻飞而去,文子焉能亡子侨之身乎?言仙人不可杀也。”
119.蓱:蓱翳(yì),雨师的名字。
120.撰体协胁,鹿何膺之:撰,具有。协胁,胁骨骈生。膺:承受,一说通“应”。王逸《章句》:“言天撰十二神鹿,一身八足两头,独何膺受此形体乎?”据姜亮夫说,这两句是形容风神飞廉,像身体柔美的鹿,为何能吹起大风以响应云雨?
121.鳌戴山抃:鳌,大龟。抃(biàn),拍手,四肢挥动。王逸《章句》:“《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苍海之中。独何以安之乎?’”
122.释:放弃。陵行:在陆上行走。
123.迁:移走。《列子·汤问》载:“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
124.惟浇在户,何求于嫂:浇,人名,寒浞的儿子。嫂:浇的嫂子女歧。王逸《章句》:“言浇无义,淫佚其嫂,往至其户,佯有所求,因与行淫乱也。”
125.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少康,夏国君相的儿子。逐犬,打猎。颠陨,坠落。王逸《章句》:“夏少康因田猎放犬逐兽,遂袭杀浇而断其头。”
126.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女歧,浇嫂。止,息。王逸《章句》:“女歧与浇淫佚,为之缝裳,于是共舍而宿止也。”
127.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颠易厥首,指错砍了女歧的头。颠,砍掉。殆,危险。王逸《章句》:“少康夜袭得女歧头,以为浇,因断之,故言易首,遇危殆也。”
128.汤谋易旅:汤,“浇”的讹字。易旅,即制甲,制造作战用的衣甲。闻一多《《天问》屈原 古诗疏证》说:“滑易之革必不能厚,今浇之作甲,既能滑易,又不失其坚固,巧之至矣,故怪而问之。上文述浇灭羿事,谓以羿之善射,何独不能穿浇之甲,而反见害于浇乎?”
129.覆舟斟寻,何道取之:斟寻,夏的同姓诸侯国。道,方法。《竹书纪年》载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王逸《章句》解释“汤谋易旅”,说“殷汤欲变易夏众,使之从己”。
130.桀伐蒙山:桀,夏朝的亡国君主,极残暴。蒙山,古国名。王逸《章句》:“夏桀征伐蒙山之国,而得妺嬉也。”《太平御览》卷135引《国语》与《章句》同。
131.妺(mò)嬉(xī)何肆,汤何殛(jí)焉:妺嬉,即末喜,夏桀的元妃,为夏桀所宠,后被抛弃,于是与商汤的谋臣伊尹结交,灭了夏桀。闻一多说:“桀伐蒙山得妺嬉,妺嬉终与伊尹交而亡夏,是蒙山之役,得不偿失,故曰‘何所得焉’。”肆,罪。殛,流放。妺嬉既帮汤灭了夏桀,她有何罪,而被汤也流放到了南巢?
132.父:舜的父亲瞽叟,溺爱后妻之子象,三人合伙多次谋害舜。舜闵在家,父何以鳏(guān),是说舜在成家问题上忧愁,他父亲为什么老让他独身?
133.姚:舜的姓,这里指舜的父亲。
134.二女何亲: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亲,姻,婿家。《孟子·万章上》:“万章曰:‘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而不得妻也。’”闻一多说:“尧不告而归女于姚,是舜虽有妻,而舜之父母家人不知有此妇,故曰‘二女何亲’。”
135.亿:或作“意”,预料。指殷的贤臣箕子看见纣王使用象牙筷子,非常害怕,料想以此为开端,必然会有一系列奢侈的事情发生,后来纣王果然建造了十层玉台。
136.璜(huáng)台:玉台。成:层。
137.极:尽,看透的意思。
138.登立为帝,孰道尚之:立,位。道,导引。王逸《章句》:“言伏羲始画八卦,修行道德,万民登以为帝,谁开导而尊尚之也?”
139.女娲(wā)有体,孰制匠之:女娲,神话中的上古女帝,是天地万物和人的创造者。制匠,制造。此二句是说,女娲是万物和人的创造者,但她的身体又是谁知道的呢?王逸《章句》:“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140.弟:指舜弟象。
141.终然为害:指象一直想杀舜。
142.肆,通“(氵贳)(注:古体字,现已废弃)”,灌。体,一本作“矢”。闻一多考察《列女传·有虞二妃传》、《路史·发挥》卷二、《韩非子·内储说下》的有关记载,认为“肆犬豕”即“(氵贳)犬矢”,亦即“浴狗矢”,之处瞽瞍想灌醉舜然后杀死他,但娥皇、女英事先在舜的身上灌了狗屎,舜于是终日喝酒而不醉,使瞽瞍的阴谋不能得逞。灌了狗屎就喝不醉了,令人费解,故屈原就此发问。
143.吴获迄古:吴获,获,当为“伯”。吴伯,吴太伯。迄,当为“逃”。古,古公亶父。《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吴太伯世家》说:“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前文叙说弟象杀兄舜,故此问兄太伯让弟季历、又传位弟仲雍事。
144.南岳:指霍山。止:居留。
145.去:一本作“夫”。斯:这里,是吴地。
146.两男子:指太伯、仲雍。
147.鹄:天鹅,此处指鹄羹。饰玉:装饰美玉的鼎。
148.后帝:指商汤。飨:请人享用。
149.以上几句王逸《章句》:“伊尹始仕,因缘烹鹄之羹,修玉鼎,以事于汤。汤贤之,遂以为相。”洪兴祖《补注》:“伊尹承事汤以谋夏桀。”
150.帝:帝汤。降观:视察民情。
151.伊挚:即伊尹,挚是伊尹的名。
152.条:鸣条,商汤打败夏桀的地方,一说是商汤流放夏桀的地方。致罚,给予惩罚。
153.服:“民”的讹字。说,通“悦”。
154.简狄:传说是有戎国的美女,帝喾的次妃,生商朝的始祖契(xiè)。台:瑶台,简狄和她妹妹建疵(cī)居住的地方。
155.喾: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号高辛氏。宜:通“仪”,匹配。
156.玄鸟:燕子。贻:或作“诒”,赠送。
157.喜:一本作“嘉”,指怀孕生子。《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简翟、建疵,姐妹二人,在瑶台,帝喾之妃也。天使玄鸟降卵,简翟吞之,以生契,是为玄王,殷之祖也。”
158.该:即王亥,契的六世孙。季:即王亥的父亲,叫冥。
159.臧:善。
160.弊:通“庇”,寄居。有扈:即有易。
161.牧夫牛羊:《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因民国,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郭璞引注《竹书纪年》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遂杀其君绵臣也”,《周易·大壮》六五云“丧羊于易,无悔”,《旅》上九言“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都是说王亥寓居有易放牧牛羊的故事。
162.平胁曼肤,何以肥之:平,通“骿(pián)”,并胁。曼肤:指腹肥盛大。闻一多认为,此二句“状有易女之美”。王逸《章句》:“言纣为无道,诸侯背畔,天下乖离,当怀忧癯(qú)瘦,而反形体曼泽,独何以能平胁肥盛乎?”
163.有扈(hù):当作“有易”。牧竖:指王亥。
164.逢:相遇,指王亥相逢有易女。
165.击床先出:指王亥与有易女行淫,有易之人入而袭击其床,亥被杀,女则先自逸出。
166.其命何从:当作“其何所从”,谓女从何而出。
167.恒:王恒,王亥之弟。季:王亥的父亲。
168.朴:通“服”。服牛:服役之牛。
169.营:居。禄:疑读为“麓”。班禄,地名。
170.但:疑通作“旦”。闻一多对以上四句的解释是:“亥以淫于有易而见杀,所遗之牛遂为恒所得。恒往居于班禄,常不及旦明而还至有易之地也。”
171.昏:黄昏。微:通“昧”。
172.有狄:有易。
173.繁:通“(上敏下鸟)(mǐn)(注:古体字,现已废弃)”。(上敏下鸟)鸟:鸮(xiāo)。萃:聚集。棘:酸枣树。
174.负子肆情:负子:即“负兹”,“负兹”即“负菑”,意指藉草而卧。肆情,指行淫佚之事。闻一多说:“适当深夜,有狄女不宁息室中,而潜行微径,以与恒相会。”
175.眩弟并淫,危害厥兄:谓亥与弟恒并淫有易之女,致亥被杀身死,故曰“危害厥兄”。眩,“胲(hǎi)”之形误,胲即王亥。
176.变化以作诈:有易女初与亥淫,而又与亥弟恒淫,故曰“变化以作诈”。
177.后嗣而逢长:疑恒继兄居位,终娶有易女为后,其后子孙众多,血食弥久。
178.有莘:国名。爰:乃。极:到。
179.乞:索取。小臣:奴隶,指伊尹。
180.吉妃:善妃。《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汤向有莘国要伊尹,有莘国不给,汤于是请求有莘国君把女儿嫁给他,有莘国君很高兴,就把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一道送来。
181.小子:小孩,指伊尹。
182.媵(yìng):陪嫁。《吕氏春秋》载,伊尹的母亲住在伊水边上,伊水泛滥,全邑淹没,她变成一棵空心桑树,生下伊尹,有莘国有女子采桑,在空桑中得到伊尹,献给有莘国君,长大后做了有莘国君的小臣。屈原问有莘国君为什么憎恶伊尹,而把他作为女儿的陪嫁?
183.出:释放。重泉:地名据《史记·夏本纪》载,夏桀曾将汤囚禁在夏台,重泉当是夏台中囚禁人的地方。
184.辠(zuì)尤:辠,古“罪”字。辠尤:罪过。
185.不胜心:心中不能忍受。帝:指夏桀。
186.会朝:指甲子日的早晨。
187.吾:指周。期:约定的日期。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八百诸侯都到盟津与武王会师,甲子日的早晨在殷都附近的牧野誓师,随即攻下了殷都。
188.苍鸟:鹰,比喻武王伐纣,将帅勇猛如鹰鸟群飞。
189.列击纣躬:列,分解。纣躬,纣的身体。《史记·周本纪》载:“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
190.叔旦: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191.揆:谋划。发,周武王的名。
192.命:国运。咨嗟:叹息。意思是说周公旦既帮助武王灭商,周朝建立以后为什么又叹息呢?
193.反,一本作“及”,等到。
194.伊:助词,无义。
195.伐器:作战的武器,指军队。
196.并驱:并驾齐驱。翼:指商纣军队的两翼。
197.昭后:周昭王。
198.南土:南方,指楚国。底:到。《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
199.逢:迎。雉:野鸡。史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越裳国来献白雉。昭王德衰,不能使越裳国复献白雉,故欲亲往迎取之。
200.穆王: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国君。巧梅:善御。梅,通“枚”,马鞭。
201.周流:周游。
202.环理:周行。理,通“履”,行。
203.妖夫:妖人。炫,炫耀。
204.号:吆喝,叫卖。
205.周幽:周幽王。
206.褒姒:周幽王的王后。《史记·周本纪》载:“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chí)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chèn)而遭之,既笈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yǎn)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救之,夫妇遂亡,奔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
207.反侧:反复无常。
208.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九会:就此召集诸侯会盟。
209.卒然:终于。身杀:指,齐桓公后期任用奸臣,造成内乱,最后被围困在宫中,饥渴而死。
210.乱惑:疯狂昏迷。
211.谗谄:指搬弄是非、奉承拍马的小人。谗,捏造黑白说人坏话。谄,阿谀奉承。服,用。
212.比干:纣的叔父,殷的忠臣,因忠谏而被挖心。逆:抵触,违背。
213.雷开:纣的奸臣。
214.圣人:指纣王的贤臣梅伯、箕子。一德:相同的品德。
215异方:不同的方式,这里指不同的结局。
216.梅伯:纣的诸侯,为人忠直,屡屡进谏,触怒纣王,被纣王杀死。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217.箕子详狂:箕子:纣的叔父。《史记·殷本纪》:“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
218.稷:后稷,周的始祖。元子:嫡妻生的长子。《史记·周本纪》载,后稷的母亲叫姜嫄,姜嫄是帝喾的元妃。
219.竺:通“毒”,憎恶。
220.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燠(yù),温暖。《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yīn)克祀。以弗无子,屡弟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甾(zāi)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221.何冯弓挟矢:冯,通“秉”,持。将,资。闻一多说:“言天何以秉弓挟矢之殊能资后稷也。传说盖为后稷初生,有殊异之质,能秉弓挟矢,其事神异,故举而问之。”
222.惊帝切激:即《生民》所说的“以赫厥灵,上帝不宁”。闻一多引俞樾云:“后稷之生,即使帝惊惧如此,宜为帝所不佑,何竟令其子孙强大,享国长久乎?”
223.伯昌:周文王,周文王名昌,殷时封为雍州伯,又称西伯,故曰伯昌。号:“????(hāo)”的省文,“????”是“耄(mào)”的别体,指年龄八九十岁。
224.秉:执。鞭:鞭子,比喻权柄。牧:诸侯之长。据闻一多考证,周文王在殷时受命作牧,已八十九岁。
225.何令彻彼岐社:彻,毁。岐,地名,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周人曾在此立国。社,祭祀土地神的庙。王逸《章句》:“武王既诛纣,令坏邠(bīn)岐之社,言已受天命而有殷国,因徙以为天下之太社也。”
226.依:依附。《孟子·梁惠王下》、《毛诗故训传》、《史记·周本纪》载,周的祖先古公亶父(即太王)居在邠,遭狄人侵略,就带领少数人迁居于岐,结果邠人全部跟随而来,依附太王。
227.惑妇:指殷纣王的宠妃妲己。
228.讥:谏。王逸《章句》:“言妲己惑误于纣,不可复讥谏也。”
229.受赐兹醢:受赐,文王接受纣王之赐。兹醢,指纣王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做的肉羹。闻一多曰:“盖相传纣以醢赐文王,文王受而食之,后乃知其为伯邑考也。痛而告祭于天,愿以身就罚,不意天不降罚于文王,而降罚于纣,遂以国亡身死也。”
230.师:官名。望:吕望,即姜太公。肆:市
231.昌:周文王的名。识:认识,了解。
232.鼓刀扬声:动刀割肉,发出声音。
233.后:周文王。王逸《章句》:“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吕望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与俱归也。”
234.武:周武王。发:武王的名。殷:纣王。
235.悒(yì):不愉快。
236.载尸集战:尸,木主,灵牌。集战,会战。以上两句王逸《章句》:“武王伐欲诛殷纣,何所悁(yuān)悒而不能久忍也?言武王伐纣,载文王木主,称太子发,急欲奉行天诛,为民除害也。”
237.伯林:指晋太子申生。伯:长。林:君。雉经:缢死。
238.感天抑墬:谓“感动天地”。王逸《章句》:“晋太子申生为后母骊姬所谮(zèn),遂雉经而自杀。”洪兴祖《补注》:“《左传》云,狐突适下国,遇太子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与帝矣’,又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此言申生之冤感天抑墬,而谁畏惧之乎?”
239.集命:指皇天将赐天命。
240.以上两句王逸《章句》:“皇天集禄命而于王者,王者何不常畏惧而戒惧也?王者既已修成礼义,受天命而有天下矣,又何为至使异姓代之乎?”
241.臣:小臣。挚:伊尹。
242.官汤:官于汤,指做了汤的相。
243.尊食宗绪:指配享宗庙。
244.阖:阖庐,春秋时吴国国君。梦,阖庐祖父寿梦。生:通“姓”,孙。
245.流:传布。严:原作“庄”,汉时避明帝讳改。据古代谥法,胜敌志强曰庄,好勇致力曰庄。阖庐曾大败楚国,武功足可称道。闻一多曰:“言阖庐少时流亡在外,何以及壮而勇武猛厉,威名大播于世也。”
246.彭铿:即彭祖,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斟雉:调和鸡羹。
247.帝:指尧。
248.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章句》:“彭祖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尧美而飨食之。彭祖进雉羹于尧,尧飨食之以寿考。彭祖至八百岁,犹自悔不寿,恨枕高而唾远也。”
249.中央:指周王朝。共:指共伯和。牧:指共伯和摄行政事。
250.后:周厉王。怒:指降旱为祟。《庄子·让王》释文引司马彪曰:“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人,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皆请以为天子。共伯不听,即干王位。十四年,大旱,屋焚,卜于太阳,兆曰:‘厉王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
251.蜂、蛾:群居而团结的小动物。微命:小生命。
252.力何固:指团结的力量何等坚固。后二句大概是比喻国人尽管地位不高,但他们像蜂、蛾一样团结一致,形成很大的力量,终于把周厉王驱逐出去。
253.惊女:闻一多以为当作“女惊”,“惊”通“警”,警戒的意思。《文选·辨命论》注引《古史考》曰:“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这就是“女惊采薇”的故事。
254.鹿何佑:《琱玉集·感应篇》引《列士传》曰:“伯夷兄弟遂绝食,七日,天遣白鹿乳之。”《路史·后纪》四注引《类林》《广博物志》有相同的记载,这就是屈原所问“鹿何佑”之事。
255.回水:即雷水,发源于首阳山。
256.萃:相聚。指伯夷、叔齐先后出逃,在首阳山下的回水相聚,最终一起饿死。屈原问他们这样做有什么高兴的?
257.兄:指秦景公,春秋时秦国国君。
258.弟:指秦景公之弟针。
259.百两:一百辆车。
260.无禄:失去俸禄。王逸《章句》:“秦伯有噬犬,弟针欲请之。秦伯不肯与弟针犬,针以百两金易之,又不听,因逐针而夺其爵禄也。”
261.薄暮:傍晚。
262.厥严:楚国的威严。奉:保持。
263.帝何求:对上帝还有什么要求。
264.伏匿:隐藏。穴处:居在山洞里。
265.爰何云:对国事还有什么可说的。
266.荆:楚国。勋:追求功勋。作师:兴兵。
267.夫何长:国家命运怎能长久?
268.悟过改更:希望楚王能觉悟错误,改变做法。
269.吴光:吴公子光,即阖庐。争国:指阖庐对楚国发动的战争。
270.久余是胜:阖庐常战胜我们。余:我楚国。
271.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一本作“何环闾穿社,以及丘陵,是淫是荡,爰出子文”。王逸《章句》:“子文,楚令尹。子文之母,郧公之女。旋穿闾社,通于丘陵以淫,而生子文。弃之梦中,有虎乳之,以为神异,乃取收养焉。”屈原问,为什么子文的母亲环绕闾社,穿越丘陵,和斗伯比淫乱私通,却能生出贤相子文来?
272.堵敖:楚文王的儿子,继楚文王为楚国国君,他的弟弟杀死他,自立为王,就是楚成王。
273.试:通“弑”,臣杀君的行为。上:指堵敖。自予:给自己,指自立为王。
274.彰:显著。屈原问,为什么楚成王杀君自立,而忠名更加显著。
《《天问》屈原 古诗》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问》屈原 古诗》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屈原 古诗》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屈原 古诗》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屈原 古诗》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屈原 古诗》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小节。
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情况,“明明暗暗”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第二小节自“圜则九重”到“曜灵安藏”则是对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说的疑问。从“不任汩鸿”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何气通焉”说的是古传说中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则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第三节从“焉有石林”到“乌焉解羽”一节多为二句一问,都是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怪事。
以上《《天问》屈原 古诗》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说,文章富有变化,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如“河海应龙”二句或为错简,或有失误),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与上下文不属”,杂乱而无章法。
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屈原 古诗》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同情,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这种“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天问》屈原 古诗》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
自“天命反侧”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博闻强志”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离骚》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幻了的表现手法。
《《天问》屈原 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细细读去还是可以理清脉络,弄明主脑的。《《天问》屈原 古诗》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沦说:“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鑛语)这构成了《《天问》屈原 古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自然没有像《离骚》、《九歌》、《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贺裳《骚筏》所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第一部分是对自然结构提出问题,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乌焉解羽”,共计112句,69个问题。首先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运行发问(44句,27问),接下来对大地结构和鲧禹治水、羿射十日等事件发问(68句,42问)。
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历史提出问题,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共计244句,96个问题。首先从禹的婚姻问起,对夏代的历史发出一系列问题(64句,22问),接下来对商代历史(涉及女娲、尧、舜和吴国的历史故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76句,29问),然后对周代历史直至春秋战国若干事件提出一系列问题(104句,45问)。
第三部分是尾声,自“薄暮雷电”,至“忠名弥彰”,共计17句,8个问题,内容主要是联系自己的遭遇,阐述屈原个人的感慨。
有必要说明的是,从目前的《《天问》屈原 古诗》版本来看,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的故事,往往分散出现在诗篇的不同段落里,这就表明《《天问》屈原 古诗》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过错简,也可能丢失了一些文字。为了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作者特意将调整后前后次序的《《天问》屈原 古诗(修订本)》附录在后,以供对比查阅。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屈原都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他思考问题的深度达到了什么样的层次?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也更伟大,因此也就更需要智慧。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和先进,例如中国人最早开始使用火,最先发明养蚕缫丝技术,最先发现磁性现象,最早进行大规模的地理考察活动,等等。其中,被古代典籍记录下来的周代以前(包括周代早期)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主要有《尚书·尧典》的天文历法物候学,《尚书·禹贡》的经济地理学,《尚书·洪范》的物质结构五行学说,《山海经》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物产地理学,以及《周易》的数理符号学,等等。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界的思想异常活跃,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各自新的学说。其中有代表性的学说包括,《老子》提出的宇宙物质起源学(有生于无),《墨子》进行的光学(小孔成像原理)、机械学研究,《庄子·天下》记载的各派学说(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等多方面的数理逻辑思辨课题,诸如原子论、相对论、运动论、多维空间论等等,可惜各学派学者的原著已经失传),《计倪子》记载的气候经济学(根据木星12年绕太阳一周所引起的降雨量周期变化,提前准备开展相应的经济贸易活动),以及《尸子》记述的平面几何、测量学,《列子·汤问》等篇关于天地结构、宇宙万物、远方异国的种种思考和忧虑(杞人忧天),等等。
对比之下,屈原在《《天问》屈原 古诗》中提出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与春秋战国其它学者相比,有着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其中有些思考,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价值。
1 、提出了信息传输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没有人类的时候,天地形成的信息是如何传输的呢?这个问题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 、提出了认识论的问题:“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人的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符号体系上的思维,而符号只能描述具体的有形的事物,难以描述无形的事物,而这正是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的一个重大障碍。
3 、关于九天,王逸在《楚辞章句》解释为:“九天,东方昊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疑似银河落九天”中的“九天”就应取此解。《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不过,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屈原所说的天有九重。
事实上,我国古人很早就产生了天有九层的观念,但是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天问》屈原 古诗》的“圆则九重,孰营度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这里涉及到宇宙的空间深度和天上物体彼此之间的距离问题,从视觉直观的角度来说,古人所说的九重天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九个层次:距离大地最近的是云雾雷电(我国古代经常把气象归入天文现象),然后是月亮,接下来是内行星(水星、金星,它们能够出现在太阳之前,形成凌日现象,表明它们比太阳近)、太阳、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彗星、亮的恒星、暗的恒星,最遥远的是模糊的星云。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七八千年前就能够根据四颗恒星判断四季(尧典四星),4000年前就已经测定出木星12年绕太阳运转一周,最早的日食记录、太阳黑子记录、哈雷彗星记录,以及最早的星表(战国时代甘德、石申编制)都出现在中国。
《《天问》屈原 古诗》涉及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范围,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内容。其一,“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这里涉及到地球赤道直径与两极直径的长短问题,以及大地的曲率问题,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大地是球体的观念。其二,“日安不到?烛龙何照?”这实际上描述的是极地(对我国来说是北极)地区每年有半年时间没有阳光照射的现象。其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这可能是我国古代有关南半球情况的最早记录。
有趣的是,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唯独屈原的著作出现了许多与《山海经》相同的内容,例如烛龙的故事、巴蛇吞象的故事等;这或许可以表明,自从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后,只有楚国的大臣才有机会读到《山海经》。
《《天问》屈原 古诗》涉及的历史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都赞成郭沫若的观点,即凡是《《天问》屈原 古诗》出现的内容,都可相信是先秦的真实资料。
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等书中认为,《《天问》屈原 古诗》讲夏代历史二十多条,商代历史十二三条,周代历史八九条,尤详于禹启夏初;因为楚是夏的后代,夏起自西北,后分两支,一支沿黄河东下,至今日西安、郑州一带,即周;另一支沿汉水南下,是为楚国;屈原心目的旧乡,即老家是在昆仑;楚国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失传后,北儒所记历史便成了正统。
此言或不无道理,关于楚是夏的后代,可以补充的内容是,鲧死后化为熊,禹治水开山时亦曾化为熊,而楚的先祖则多以“熊”为名,表明他们都是以熊为图腾的民族部落,并源自黄帝部落联盟中的有熊氏。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楚国典籍《三坟》等,原本属于周王室收藏的历代典籍,于公元前516年被王子朝携带到楚国后,北方学者便没有机会读到它们了。此外,姜亮夫对《《天问》屈原 古诗》有关历史朝代的统计数字,不知有何依据和标准。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屈原没有提出的历史问题意味着什么?例如,《《天问》屈原 古诗》里没有对炎帝、黄帝、太昊、少昊、颛顼的故事提出问题。显然,这表明屈原对历史问题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的。其中,太昊是楚国祭祀歌舞《九歌》的主神东皇太一,颛顼是楚人的先祖,屈原不对它们提出疑问,应当是出于尊重的考虑。由于少昊是巴人的先祖,而屈原出身于巴人家庭,因此不对少昊提出疑问,也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屈原为什么没有对炎帝、黄帝的事迹置一词发一问?这多少让人有些不解。这是因为,屈原已经追问到人类的起源“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并谈到了先夏时期的尧、舜、喾、简狄、后稷、彭祖的故事,也提到了昆仑山,然而就是不提炎帝、黄帝,而且在屈原的其它作品里也没有提到炎黄二帝(《远游》提到轩辕、太昊、炎神,但是《远游》并非屈原的作品,而是汉代人所作)。或许,屈原认可的历史,取自《尚书》,而《尚书》就是以尧、舜时代为历史的开篇。
我们知道,屈原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其核心的疑问在于“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意思是,上天既然授命一个君王治理天下,为什么又要用别人取代他?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楚国君王受命管理楚国这片土地,已经有许多年了,难道现在是皇天要让别人(秦国)来取代楚王了吗?
因此,屈原在《《天问》屈原 古诗》的尾声,尽乎绝望地说:“厥严不逢,帝何求?!”意思是,楚国的江河日下已经难以挽回了,我对上天还能再要求什么呢?也就是说,屈原对祭祀巫术在保佑楚国的作用问题上,已经彻底地丧失了信心。
有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楚顷襄王兄弟在读到《《天问》屈原 古诗》后,会如此地震怒,一定要把屈原放逐江南而后快。这是因为,屈原作为楚国的主祭师(相当于西方的大主教),如果他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动摇,显然会严重威胁到楚顷襄王的统治权的,因此也就不能再继续担任三闾大夫之职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巫风甚浓的楚国,首先觉悟到巫术不能挽救楚国的不是别人,而正是巫师出身并长期担任楚国主祭师的屈原。在这种情况下,屈原撰写《《天问》屈原 古诗》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发泄个人的疑问,而是为了教育楚国的君臣“悟过改更”,放弃单纯依赖巫术的心理,改变任人唯亲的现象,重新走上革新政治、变法图强之路。
不幸的是,屈原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楚国君臣的理解,反而因言获罪,受到了更残酷的打击,屈原被彻底剥夺了参与国政的权力和机会,并被迫长期离开了郢都,从此踏上流浪沅湘之间的凄风苦雨之途。
《《天问》屈原 古诗》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天问》屈原 古诗》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其次,《《天问》屈原 古诗》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天问》屈原 古诗》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屈原 古诗》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屈原研究》)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搏。可以说《《天问》屈原 古诗》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还有学者提出,《《天问》屈原 古诗》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楚辞》篇名。屈原作。关于“《天问》屈原 古诗”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屈原 古诗’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屈原 古诗”。关于《《天问》屈原 古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此说不一定可靠。至于《《天问》屈原 古诗》的写作时间,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说在顷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后,也有可能作于怀王之时。
《《天问》屈原 古诗》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句,提出了172个问题(统计标准不一,一说116问)。由于存在错简或脱漏等情况,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顺的现象。但总的看来,还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经指出:“篇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于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楚辞通释》)自篇首至“曜灵安藏”,以天事为主,杂以与天事有关的神话;自“不任汨鸿”至“乌焉解羽”,以地事为主,包括鲧禹治水传说;自“禹之力献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详,最后以楚国事为主,忧国情绪在这部分里颇为明显,但从文气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脱漏所致。全诗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他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体及历史传说,多为先秦时期的齐、鲁、三晋北方中原地区产生的诸书所不道,可能出于楚国所传旧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传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问》屈原 古诗》图明代萧云从作。
《《天问》屈原 古诗》在语言运用上与《楚辞》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言,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语)这构成了《《天问》屈原 古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天问》屈原 古诗》也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著作。
《《天问》屈原 古诗》是屈原的代表作,该作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盘花歌》,布依族民间歌曲,通常以四季、十二月为序,青年男女以花寓情,内容以花为核心,相互盘问种花的过程和经验,涉及各种生产、生活知识,流行在贵州惠水一带。苗族民间歌曲,借花盘问,或以花比喻对方,两句为一段,三段成一首,流行在贵州望谟一带。
那么,楚国庙堂里真的有壁画吗?答案是肯定的。人类开始绘画的历史目前已经追溯到数万年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凡是能够画上图案的材质,当初人们都曾经尝试过,并由此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绘画品种。例如人体画、服饰画、陶器画、木器画、石器画、金属器画、皮画、帛画、纸画(画面尺寸相对较小),以及岩画、地画和壁画(画面尺寸相对比较大)。
一般来说,古代绘画内容,一是为了宗教或巫术目的,二是为了记述历史,三是为了传播知识。例如,我国畲族有一种古老的歌舞,名叫功德舞,亦称祭祖舞。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祭祖,每三年举族大祭祖,以及丧葬仪式,都要由年长者主持,请师公(巫师)和祭祖者(丧葬仪式为八人),在祖先画像前,唱祭祀歌,跳表现祖先功德的舞蹈,众人随之共舞。祖先画像又称祖图,通常为长卷式,绘画内容为本民族起源与迁徙的传说。
我国岩画分布地域非常广,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桌子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以及西北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岩画、西南地区(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岩画和福建台湾岩画,此外牡丹江亦发现有岩画。多少令人有些奇怪的是,在文明发达甚早的中原地区(包括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安徽省、湖北省)的太行山、吕梁山、秦岭、熊耳山、伏牛山、泰山、大巴山、荆山、大别山等山脉却几乎不见有过什么样的岩画(吉林、辽宁、湖南、江西、浙江、广东、海南亦未发现岩画)。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很早就发展了地画、壁画等艺术形式,因此也就不需要在岩壁上绘画了。
在我国,地画和壁画(包括墙壁、天花板)是两种相当古老的绘画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夏时期(通常所谓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地画首次发现于1982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秦安王营大地湾文化遗址发掘中,在一处房屋居住面上方发现一幅用碳黑颜料绘制的地画,画面范围东西长1·2米,南北宽1·1米,图案为舞人和陈牲,现存画面有两个人物像,画像人物高约33厘米、宽约14厘米,状似一男一女翩翩起舞,绘画时间距今已有5000多。陕西省绥德小官道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前),一座半地穴式房屋后室的中央部位的地面上,也发现一幅黑红色装饰画,现存的椭圆形图饰,东西宽1·3米,南北长1·5米。此外,我国先民还创造有地面摆塑画,用贝壳或石块摆塑成动物、人物或星座等图案,例如著名的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6000多年前)的墓葬里出土有贝壳摆塑成的龙虎图案画、虎背卧鹿画、龙头蜘蛛画、人骑龙背画,它们也可以归入地面画。
我国壁画最早见于5000多年前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在出土的墙壁残块表面绘有几何形纹图案画,系赭红间黄白色交错三角形图案。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古代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土木结构,难以持久存在;因此,随着古代建筑物的坍塌,建筑物内的壁画也随之烟消云散,了无踪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人不曾在庙堂里、墓室内广泛地绘制过壁画。
丁晏在《《天问》屈原 古诗笺·自序》中指出:“何以知其呵壁也?壁之有画,汉世犹然。汉鲁殿石壁,及文翁《礼殿图》,皆有先贤画像。武梁祠堂有伏戏、祝诵、夏桀诸人像。”事实上,许多典籍都记载有古代壁画,《汉书·霍光传》提到周公负成王图,《汉书·成帝纪》记有:“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应劭注:“画堂画九子母。”《汉书·叙传》称:“时乘舆幄坐张画屏风,画纣醉踞妲己作长夜之乐。”《文选》载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
《太平广记》卷210引《王子年拾遗记》:“秦有烈裔者,骞霄国人,秦皇帝时,本国进之。口含丹墨,喷壁以成龙兽。以指历地,如绳界之。转手方圆,皆成规度。方寸内有五岳四读,列国备焉。善画龙凤,轩轩然惟恐飞去。”这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有关绘制壁画的有名有姓的画家的最早记录。
有必要指出的是,《《天问》屈原 古诗》的内容与《山海经》有许多相近相合的地方。《山海经》是由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的《海外四经》、商代的《大荒四经》和周代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的,相传《山海经》原本有图,如其不谬,那么《山海经图》也有可能曾经被绘制在上述历史朝代的庙堂墙壁上(常见的说法是,山海经图被铸造在九鼎上)。屈原创作《《天问》屈原 古诗》长诗的时间,没有留下记载。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流露的情感来看,当在创作《离骚》、《九歌》、《招魂》之后。这是因为,《《天问》屈原 古诗》既没有像《离骚》那样娓娓道来,也没有像《九歌》那样全身心的敬天娱神,而是对天意对人事咄咄发问;显然,当诗人有了《《天问》屈原 古诗》所传达的精神和认识之后,是不可能再写出《离骚》和《九歌》那样的作品的。
Copyright © 2022-2024 汉字大全www.hanz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