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汉字大全 > 汉语词典 > 熹平石經的意思解释

熹平石經的意思解释,熹平石經拼音读音

熹平石经 (东汉太学石经)《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墙村)。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块石碑。每块石碑高3米多,宽1米多。 太学就是当时的国立大学,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人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 熹平石经后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残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491字),部分藏于洛阳博物馆(24字)、及北京图书馆。

熹平石經的拼音读音

拼音读音:xī píng shí jīng
词语注音:ㄒㄧ ㄆㄧㄥˊ ㄕˊ ㄐㄧㄥ
繁体字形:熹平石经
反义词: ,

熹平石經的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东汉时所刻碑石经书。汉灵帝熹平四年根据蔡邕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光和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朱家圪垱村。

辞典解释

熹平石经xī píng shí jīngㄒㄧ ㄆㄧㄥˊ ㄕˊ ㄐㄧㄥ

东汉灵帝熹平年间,据蔡邕等奏,准正定六经文字所刻的碑石经文。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石经。后亡失殆尽,近世续有残石出土。以汉隶写成,用笔冲和,结体方整,应规入矩,波磔不夸张,为当时国定标准字体。

英语 Xiping steles, calligraphic work on carved stele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 AD)​

网络解释

熹平石经 (东汉太学石经)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墙村)。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块石碑。每块石碑高3米多,宽1米多。
太学就是当时的国立大学,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人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
熹平石经后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残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491字),部分藏于洛阳博物馆(24字)、及北京图书馆。

“熹平石經”的单字解释

熹平石經相关汉字组词

Copyright © 2022-2024 汉字大全www.hanz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