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作用的意思解释,冰河作用拼音读音
冰河作用 冰河作用包括成冰作用、冰河侵蚀和冰河沉积3个方面。 成冰作用指天然降雪→粒雪→冰河冰的变化过程中的密实化、冰晶生长和重结晶作用,是在低温条件下通过雪层自身的压力,排除雪晶和冰晶中的空气,使密度增大而实现的。当雪层密度达到临界值时便转变为粒雪,粒雪层密度达830~840kg/m³时,便成为冰河冰。 成冰作用时间的长短和气温成反比,和年积雪量成正比。如南极大陆沿岸,从降雪变为冰河冰,只需数十年至120年;而南极内陆高原,因年降雪量<50mm,年均气温低达-50℃,成冰时间需500~1000年。但在冰面出现消融的条件下,由于有渗侵冰产生,成冰时间就很短(1年至数年)。 冰河侵蚀包括冰河刨蚀(磨蚀)和挖掘。冰河体一方面有巨大的压力(100米厚的冰体,冰床基岩所受的静压力为90t/m²),一方面是运动的(运动速度与冰床坡度成正比),故挟带岩石碎块的冰河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 对一个突起的岩丘,其迎冰面以刨蚀(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为主,形成羊背石。刨蚀作用造成擦痕、刻槽和磨光面等冰蚀地貌形态,同时产生大量碎屑物质,即冰河乳或冰河粉。
冰河作用的拼音读音
拼音读音:bīng hé zuò yòng
词语注音:ㄅㄧㄥ ㄏㄜˊ ㄗㄨㄛˋ ㄩㄥˋ
反义词:
,
冰河作用的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冰河作用bīng hé zuò yòngㄅㄧㄥ ㄏㄜˊ ㄗㄨㄛˋ ㄩㄥˋ泛指冰河活动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以及其对地表所造成的各种影响。
也称为「冰川作用」。
网络解释
冰河作用
冰河作用包括成冰作用、冰河侵蚀和冰河沉积3个方面。成冰作用指天然降雪→粒雪→冰河冰的变化过程中的密实化、冰晶生长和重结晶作用,是在低温条件下通过雪层自身的压力,排除雪晶和冰晶中的空气,使密度增大而实现的。当雪层密度达到临界值时便转变为粒雪,粒雪层密度达830~840kg/m³时,便成为冰河冰。
成冰作用时间的长短和气温成反比,和年积雪量成正比。如南极大陆沿岸,从降雪变为冰河冰,只需数十年至120年;而南极内陆高原,因年降雪量<50mm,年均气温低达-50℃,成冰时间需500~1000年。但在冰面出现消融的条件下,由于有渗侵冰产生,成冰时间就很短(1年至数年)。
冰河侵蚀包括冰河刨蚀(磨蚀)和挖掘。冰河体一方面有巨大的压力(100米厚的冰体,冰床基岩所受的静压力为90t/m²),一方面是运动的(运动速度与冰床坡度成正比),故挟带岩石碎块的冰河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
对一个突起的岩丘,其迎冰面以刨蚀(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为主,形成羊背石。刨蚀作用造成擦痕、刻槽和磨光面等冰蚀地貌形态,同时产生大量碎屑物质,即冰河乳或冰河粉。